112-2學期

課程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清明,大肚山迎來從避冬棲地北返的紫斑蝶,作為上百公里旅程的中繼站,卻在不斷的開發,我們有好好歡迎和招待過境的客人嗎?我們透過科學文獻閱讀她們,透過田野調查觸碰她們,透過繪本認識她們的生命故事,透過桌遊體會她們的苦情,最終我們書寫創作自己的紫斑蝶故事,在當中我們與紫斑蝶生命相遇,我們與紫斑蝶一起對未來作夢。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在全球化時代的社會情境下,認識跨國性之多元文化與資源特色,並嘗試打開心胸與不同國度之人群對話,乃至相互協力與合作,將是青年學子面對未來世界之重要素養與核心能力。

本門課程透過紙上旅遊,打開學生的眼界與視野,除介紹位於不同地域之文化與自然資源,以及相應之衍生議題,也接續引導學生組成課堂小組,分享過往之旅遊經驗與紙上旅行探索經驗,深化對於全球特色與相關議題之理解與探討,並以臺中市海線鐵道為動線,進行學校周邊區域探索,練習如何經由旅行過程,看見新地方、遇見新人群,以及展望新世界,建立打破框架之無國界學習的重要基礎。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故事閱讀與說演」課程為跨領域敘事力的基礎課程,以生命教育為核心,公共議題為導向,在閱讀與說演故事的認識基礎上,深化語言的應用,精進學生「讀」、「說」與「演」參大技能,學習如何深度閱讀一個故事,說出一則好聽的故事,說演一則動人的故事。透過故事的安排、聲音、動作、走位與表情,強化角色的厚度、風格的魅力與故事的力度,以自利利他的理念與群體合作推廣閱讀,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在全球化時代的社會情境下,認識跨國性之多元文化與自然資源特色,並嘗試打開心胸與不同國度之人群對話,乃至相互協力與合作,將是青年學子面對未來世界之重要素養與核心能力

本門課程透過紙上旅遊,打開學生的眼界與視野,除介紹位於不同地域之特色場址與世界遺產,並藉此引領學生思索如何透過旅遊看見新地方、預見新人群、展望新世界

期中階段後,進入以海線地區為範圍,其時半日之主題遊程規劃,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本10組學生當中,最後僅有4組成行,並接續統整遊程學習成果,以及旅遊影片製作;其餘6組學生則著手規劃為3天兩夜之紙上旅行設計,並以擬真遊記模式,呈現各小組之紙上探索成果。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以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營養及相關食安事件為議題,使用自媒體相關方法為工具,紀錄並拍攝成食客記趣影片及專業文稿,最後以期末成果展為成品呈現。藉由同學發展口說食材營養功效及實作料理能力過程中,訓練未來營養師所需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及成效。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社會與文化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也很難找到一個沒有文化的社會。藉由探討文化的傳播、變遷與融合,民族文化才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

談中華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體系建構,以及如何處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我們目前所面對的社會問題與公共議題幾乎都是跨領域、複雜,且非由單一學術領域的知識所能解決。不同的公民社會組織長期在各別的領域中,嘗試改變社會的問題,推動社會的變革,正是讓同學學習如何跨越學術領域的藩籬,務實運用整合的知識來參與改變社會現況的最佳場域。為了希望加強同學們跨領域學門知識的整合能力,以開拓同學的學習視野,並學習將之運用在應變日常生活的問題解決中。本課程進行了下列的規劃:
本課程的主軸為,「公民社會的發展」與「社會創新如何可能」。「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CS) 雖然是源自於西方的概念,但其基本的內容取向與精神則建立在民主多元的體系之上,公民對政策議題、民意表達、利益匯集與政策立法能藉由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組織對各類社會議題進行倡議或實踐,發揮其自主性與參與性。而由關懷公共利益與社會正義等議題的公民們自主結社發展出來的各種社團組織,亦構成了與政治力、經濟力相互合作與制衡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或非營利組織(NPO),深深影響到各項公共政策的治理模式。近年來,在面對各種社會需求也發展出了新的概念「社會創新」,嘗試發展、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創造價值,透過創新途徑,以就業、學習、消費和參與等方式改善個人、社區和社群的福祉。故「社會創新」成為可滿足各種社會需求之新策略、概念、想法與組織,致力於滿足社會上的需求缺口,改變社會現況,並可以延展和強化公民社會。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E)即是「社會創新」方案與概念的實踐方式之一。起源於歐美國家的社會企業概念,在社會實踐上具有融合市場、國家和公民社會三面向的混合型態(three-dimensional hybrids)。近年來也逐漸被台灣部分想要轉型的非營利組織以及欲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組織所採行,而這些發展都與傳統的非營利組織以及傳統企業在概念、經營管理等面向上產生差異。特別是在政府部門的福利產業化的政策鼓勵下和經濟成長不佳的大環境下,愈來愈多的非營利組織嘗試將營利納入組織營運以推動公益目的的計劃中,已逐漸成為社會公益創新發展中顯見的趨勢。
作為一門跨領域的課程,本課程將規劃(一)9週的內容,讓修課同學認識與課程的議題主軸相關的知識,即「公民社會」、「非營利組織」、「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等概念的緣起與發展,以及其實務之延伸。協助修課同學了解公民社會存在的功能及重要性;並規劃(二)6週的課程,藉由與在不同領域中操作的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合作,提供修課同學實作和活動參與的機會(專題演講、移地教學和場域參訪,或倡議活動),直接觀察與體驗這些創造社會價值、藉由創新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團體,如何在他們組織的議題領域中學習、規劃和倡議,以及進行社會宣導。除了了解其參與社會議題或藉由社會創新改變社會,以及社企如何利用商業策略達至社會目標及社會創新的種種努力,期待在基本理論與概念的基礎上,搭配實務經驗分享,提供學生能達成課程目標的能力,更期望能藉由跨領域學習,使同學增進對社會問題的意識與關懷,甚至參與改變社會現況的社會實踐。
授課方式將視課程內容需求以「課堂講解/演講」、「小組討論」、「校外參訪/移地教學」與「成果發表」等多元方式來進行與呈現。在跨域的部分,則將引導同學到具有實務經歷並發展頗具成效的在地NPO與SE的操作場域中,由實務工作經驗者帶領同學學習該組織價值主張範圍中之知識、議題操作與倡議模式,並觀察組織運作、活動規劃和演練。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課程與教學特色:ESG是近年的熱門話題,ESG為3個英文單字組成,分別代表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於2004年由UN Global Compact提出,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友善環境,永續經營的指標。企業與相關利害關係人應以正確的觀念與積極的態度獲取組織內/外部的支持與合作,以增強競爭優勢,並共同維護社會與環境生態的永續發展。本課程為數位/通識微型課程,目的在於普及社會變遷趨勢中的重要核心概念,並藉由課程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參與進階的永續教育課程。
預期社會影響:瞭解ESG的概論與規範,利害關係人的衝擊與可達成的效果,並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化為日常的身體力行。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人類與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密不可分,本課程藉由認識「生物多樣性」,瞭解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舉凡糧食、醫藥、衣物、建材等各種生活所需,有賴各類生物的提供,人類享受生物多樣性帶來的便利性和生活福祉,當生物的種類越多,越不會因為某些物種的變動,而對環境造成重大的衝擊;維持生物多樣性,就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然而人類在高度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過度消耗大自然的資源,已打破生態平衡,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全球評估報告中,至少有100萬種生物正在滅絕,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將導致糧食危機等問題。本課程的目標,在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以及重視建構生物多樣性網絡的迫切性,透過產官學三方的合作,鼓勵學生參與環境教育的服務設計,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
使學生瞭解當今公民意識覺醒,「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執行目標與永續報告,讓學生在環境現場,實地觀察、師法自然,藉由閱讀、訪談、拍照、寫生等方式、向大自然學習。以「設計思考」及「服務設計」的概念,分組討論,從使用者的立場來出發,提供環境永續的提案,並做成文字或繪本,傳達友善環境的理念。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我們從小到大所生長的所在,都是一群人長期聚集生活後所存在的社區,而這個社區內各項人文地產景資源,是否真正的了解 當我們要踏入去開始去認識時,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了解,而這些我們去發掘的特色或資源,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你是否可以透過你眼睛觀察到的問題,來進行質疑、改變或解決,本門課程將透過實地操作的模式,透過了解社區內人文地產景,帶領同學學習如何要踏入一個社區或農村的第一步,如何找到社區既有資源,以及你所發現初步的討論議題,並傳達政府的政策趨勢,也給予大家不一樣的未來選擇。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多媒材地景創作與療癒」課程是一堂從自我認識開始到對於環境的觀察,透由藝術作為認識自己與環境的敘事媒介與身心療癒的方式。
這堂課你可以學習到:
1、 更深層認識自己、藉由創作療癒過去的自己
2、 不同的創作媒材與創作方式
3、 地景環境創作的方式與技巧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策展開箱」基本的策展相關內容學習、相關展覽的認識與解析,並著重於對於議題的敘事能力、創作練習,以及團隊的策展練習。
這堂課可以學習到:
1. 何謂策展?策展的思考、流程、相關運作層次
2. 議題創作與敘述練習
3. 分組團隊的策展思考練習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空間觀察與設計」的課程不只是著重在於「空間」的討論,「觀察」在此次的課程內容更為重要,一個好的觀察者必須從自我的覺察做起,課堂中會有許多練習作業及引導,並透過分享討論逐步讓觀點細緻化、
這堂課可以學習到:
1. 覺察自我內在狀況
2. 感官力的提升
3. 欣賞多元觀點
4. 提升自我表達的方法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在科技與傳媒正在裂解與交融的年代,自媒體透過下放的媒體權力正處於大期,掌握科技工具就是掌握權力,透過此課程,看見科技與人文的交互作用,並且從自媒體的大發展期,找到參與傳媒革命的機會。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鑒於近來環境議題與個人和社會生活越趨息息相關,基於環境教育法之目標:「促進國民了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為使學生提升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環境議題有所關注,並重新審視人類對於環境的態度,以及試圖發展自我面對環境劇烈變化的方式,規劃本課程。
  本課程著重在「家園環境的在地教育與永續實踐」,首先,由人類生活與周遭生態的連結出發,認識生命的繁複循環對人與其他生命的影響,思索並發展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再者,由能源永續的觀點檢視作為一個地球公民的責任,如何使得永續發展營造環境、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發展,兼顧當代人的資源分配,與延續後代人之所需,進而思考合理的在地生活。最後,以靜宜校園作為環境議題探究的起點,了解地方永續發展與在地教育密不可分之關係,提供身邊的夥伴「有選擇、可參與、可執行」的友善路徑,一起參與環境議題,朝向永續願景。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本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同學「生態—藝術」閱讀與評論的能力。所謂生態思考,是理解討論對象與其餘對象間的關係網絡,簡言之,某種人或非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夠運作,究竟牽涉到哪些環境因子。而加入了藝術思考後,則牽涉到重整甚至創造網絡,以及討論此過程的能力。關於如何觀察與評論,屬於生態批評(Ecocriticism)的領域。而如何在觀察環境之後建立思考,進而行動,則屬於生態文學(Ecoliterature)的領域。此二領域在當代已涵蓋極多樣的文本,除了書寫作品,也包含各類型的藝術,族群文化,甚至各種社會系統的思考,研究或擾動。期望同學在參與一系列的介紹賞析後,能展現自己的生態敘事,彼此評論,並將此思考習慣帶至生活每個層面。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現代人常身兼數種角色,生活在忙碌且高壓的社會競爭裡,常失去自我與自信,也失去了與大自
然的連結。本課程將帶領同學探索自我 與 價值, 發現美德 與強項,並運用正念技巧與森林療癒活
動,開發覺察力,發展與個人、他人和大自然正向和諧的連結關係 ,邁向美好生活的實踐 。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食物與建築,兩者雖然表面上看似不相干,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們卻密切相連。本課程旨在透過食物這一媒介,激發學生對食物產地、歷史文化、和地景建築之間緊密連結好奇心與理解。這門課將透過食材的來源、製作過程以及烹飪技巧,探討食物如何成為一個地方性的文化象徵,此外,通過分析農場、魚塭、酒莊、(漁)市場和食品工場等地點,了解它們如何與當地的空間地景相互影響與共生。

這門課跨域整合不同學科,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看待複雜的主題。並且,學生將有機會運用所學,透過設計思維和創造力,打造一個結合食物、地景和建築的行動設計,以建構獨特的「可食地景」提案。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議題,如何透過簡單的研究方法及統計調查,進行議題探究?聯合國(United Nations, 2015)發表《翻轉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確保現在和未來地球上每個人都能享有永續、和平、富裕及公平的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15, 2017)進一步指出教育不僅能夠且必須促進全球永續發展新願景,我們必須徹底轉變思考及行動方式,讓每個人成為永續發展的推動者,才能創造一個更加永續的世界,解決SDGs相關問題。
本課程目標有(1)掌握基本研究法的概念和應用;(2)培養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3)運用跨域統整能力解碼議題。本課程首先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帶學生認識研究法基礎、設計研究問題、資料收集方法、研究設計與實施及資料分析,以SDGs相關議題為範疇,學生藉由自主或合作選擇感興趣的議題進行研究應用,以問題導向學習法激發學生探究真實問題的動力及學習興趣,強化解決永續發展複雜問題能力。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這門課將引領學生共同探索城市公共空間的色彩世界,透過國際城市的案例,學生將學習不同城市將如何運用色彩來改善空間、塑造城市形象,並提高城市的吸引力,進一步反思色彩在城市建設中的戰略應用。這不僅是一門色彩規劃的課程,更是一個深思熟慮城市建設與美學、氛圍的機會。通過在校園實作,學生將有機會運用工具,思考如何打造宜人且富有個性的校園空間。這個課程將啟發學生深刻反思,並開拓他們對城市環境的新視野。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在提升學生語文教養的目標下,期待學生能藉由書寫與閱讀的陶養歷程中,學習展現自我,以多元視角觀看世界,涵養文學與美感經驗,累積生命的厚度,落實課程企圖融入的生命教育之核心目標。以此目標,「閱讀與書寫」著眼於通過深度閱讀之文學與美感經驗引導,讓學生學習表達自我深層的情感,以達到自我生命的檢視與思索。學生以養成的語文能力,學習傾訴與聆聽生命,進而呈現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關懷。

課程設計:
(一)閱讀文本:賞析文章與學習寫作技巧與觀點,以啟迪書寫心靈,讓閱讀成為認識自己、引導生命記憶的書寫媒介。
(二)學習書寫:藉由故事的書寫,看見與省思自己並關懷他人與世界。
(三)課程主題:以自我和世界聯結為脈絡,以「漂鳥精神」,延展生命視野為企圖,規劃了以下主題:
一、初旅印記:「我」的出發,與外面世界聯結的開始/自我對外之生命觀照與聯結
二、世代記憶:那人那事那物,「我」的人文關懷/流行音樂、校園民歌、電影卡通、街道,有時代或社會故事的世代共同記憶
三、社會現象→「我」的社會關懷/社會觀察與事件書寫
四、自然寫作→「我」的自然關懷
五、小村故事:「我」的鄉村關懷、地方事件與變遷、傳奇
六、浪遊看世界:「我」與地球村

授課教師:

本課程以探討色彩理論為出發,剖析色彩現象的相關數學模式。接著,課程將介紹色彩原理與色彩基礎模式。並且依照實際應用的特色來介紹色彩的配色與色彩心理學的研究。
1. 瞭解色彩理論。
2. 瞭解牛頓與其他重要的色彩實驗。
3. 暸解色彩描述模式與數學理論。
4. 瞭解色彩原色與相關色彩系統模式。
5. 瞭解配色原理與配色方式。
6. 運用色彩設計數位媒體。
7. 色彩心理學。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本課程介紹人生命期中的每個不同階段:如懷孕期、哺乳期、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及老年期等,所具備的生理與心理特性、熱量及營養素需求、飲食原則與應用等;另外針對不同生命期易發生之相關疾病與常見問題,探究其原因與預防之道。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進入21世紀大學殿堂的你,應該具備怎樣的世界觀?是後疫情時代下面臨的實體經濟跌宕與數位創造產值躍升,還是108課綱啟程後適應未來挑戰要具備的知能與態度,抑或者是全球推動永續發展歷程中展現的共同語言和策略架構?因為大學學習有方法,所以大學學習不無聊,議題探究有路徑。本課程將與你一同了解如何判讀訊息、正向思辨、與議題對話、探討全球永續議題並關注其影響、覺察問題、培養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