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學期

課程
開課單位:

本門課程以引導學生學習空間五感敘事為核心,再將敘事成果,透過策展進行轉化與呈現。課程經由舉辦五感工作坊、中城工作坊、策展工作坊、美學實踐與策展講座等,搭配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運用GIS數位工具進行空間五感敘事練習,最後提出以靜宜大學校園為場域之三項主題策展企劃方案,作為後續深入環境探索與策展敘事之學習基礎。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本門課程為針對培養跨領域學生團隊之基礎培力課程,本學期規劃辦理團隊合作、簡報溝通、專案企劃等三階段工坊課程,據以訓練及養成學生由內而外,由個人到團隊之敘事能力。課程小組最終完成以青年論壇及議題策展為主題之六項專案企劃,藉此提升修課學生之議題探索與行動實踐能力,並為後續大學端與場域端之相互協力與合作,打下基礎。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課程想傳遞的是,如何將營養專業知能、諮詢及溝通原則運用至個人或團體營養衛教,核心目標是運用敘事力轉化專業知識。

透過理論模式應用、面談技巧、教案設計及實際衛教之演練,帶學生出走校園,進入大肚青春會館及好伴社區廚房。最後完成結合營養諮詢、人物採訪、食譜設計、青銀共廚、料理說菜、食記撰寫的多元敘事作品。

 

本門課程以認識與及探討高齡社會作為核心教學內容,課程循序漸進讓學生透過訪談家中長輩,認識長輩之高齡生活樣貌,也經由課堂上之戲劇模擬方式,來同理高齡者之多元身心狀態及特殊需求。另與場域組織-大肚青春會館連結與合作,協助學生認識高齡長輩照護與日常生活之真實樣貌,經由訪談長者,同理長者之身心狀態,最後透過舉辦海線青銀小旅行,開啟以青銀共創為核心之高齡社會創新發展機制。

授課教師:

非虛構的「地方」如何書寫?風景如何聆聽與記錄?如何認識地方特色及資源?

課程以採訪作為親近一個地方的起點,以報導作為敘說地方故事的載體。透過由「觀察者」到「報導者」的學習歷程,培養學生具有洞察力、思辨力與敘事力,發現並梳理在地的風土文化脈絡。

讓課程參與者在人地關係的多重對話中,思索及回應「城鄉永續」議題,從而寫出對地方有感的報導,對地方文化提出詮釋觀點。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本門課程為針對靜宜大學新鮮人入學前之跨域學習課程,課程內容包括認識自我與議題探索,也將學習場域延伸至臺中市大肚區,經由實際走訪大肚車站、追分車站、大肚青春會館、磺溪書院、趙氏宗祠、大肚區農會糧倉、瑞井地區等地。也透過夜宿瑞井國小,深入體驗場域環境,後續再進行議題探索與簡報分享,建立後續議題導向敘事力學習之良好基礎。

「閱讀與書寫」課程為敘事力的基礎課程,以生命教育為核心,議題導向的主題為內涵,引領同學閱讀書面與非書面的文本,從小我到大我的向外拓展,看見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土地的互動關係連結,體察其中形構的意義,與個人扮演的角色,進而以短講等多元敘事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對社會的關懷,乃至行動倡議。

授課教師:

引導學生瞭解新媒體(數位╱科技)藝術的內容與美學,以及台灣新媒體藝術的現狀。

以議題探究與分組實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運用專業的資傳系所學轉化到場域生活,進而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追求上,具有一定程度之競爭實力。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針對資訊學院學生所研發之寫作課程。以認識學術論文摘要寫作為基礎,再進行學術短文寫作練習,最後導入知識寫作九宮格,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模式,完成包括:虛擬偶像、遊戲式學習、資訊傳輸及加密、智慧農業、虛擬實境、聊天機器人、車用導航、人工智慧、看門狗辨識系統等多元主題之知識寫作練習。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我們透過藝術手作,關心大肚山的生態議題,不只是頭腦學習,還有手作學習,不只是認識問題,還在發展解決方案。我們不只是做為學習者,還會成為教學者,大學生會有機會教導大肚國小學生,手牽手一起關心大肚山的生態。我們不是在口頭上珍愛生態,我們是在行動中照顧生態。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課程以實踐地方本位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為核心,以體驗課程帶領學生發展人地關係,從生態館後山,走入靜宜後山~大肚山。向大自然學習,以整體與平衡的視野回應大肚山議題,邀請學生認識土地、看到祖先的經營,以及我們這一代想要建造永續家園的願景,創造參與的可能性,邀請人們加入環境行動。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多元文化的全球議題緊密關係著人類未來的和諧發展。本課程通過世界各國多元文化生命故事與精彩影片的導讀與討論,帶領學生關心時事新聞,在世界文化、種族融合、教育創新中深入探討當代多元文化的核心,並以大肚磺溪書院進行敘事創作,對比台灣與各國文化的異同,引導學生異中求同,以敘事力分享與連結,積極拓展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