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學期
人類與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密不可分,本課程藉由認識「生物多樣性」,瞭解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舉凡糧食、醫藥、衣物、建材等各種生活所需,有賴各類生物的提供,人類享受生物多樣性帶來的便利性和生活福祉,當生物的種類越多,越不會因為某些物種的變動,而對環境造成重大的衝擊;維持生物多樣性,就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然而人類在高度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過度消耗大自然的資源,已打破生態平衡,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全球評估報告中,至少有100萬種生物正在滅絕,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將導致糧食危機等問題。本課程的目標,在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以及重視建構生物多樣性網絡的迫切性,透過產官學三方的合作,鼓勵學生參與環境教育的服務設計,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
使學生瞭解當今公民意識覺醒,「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執行目標與永續報告,讓學生在環境現場,實地觀察、師法自然,藉由閱讀、訪談、拍照、寫生等方式、向大自然學習。以「設計思考」及「服務設計」的概念,分組討論,從使用者的立場來出發,提供環境永續的提案,並做成文字或繪本,傳達友善環境的理念。
我們從小到大所生長的所在,都是一群人長期聚集生活後所存在的社區,而這個社區內各項人文地產景資源,是否真正的了解 當我們要踏入去開始去認識時,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了解,而這些我們去發掘的特色或資源,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你是否可以透過你眼睛觀察到的問題,來進行質疑、改變或解決,本門課程將透過實地操作的模式,透過了解社區內人文地產景,帶領同學學習如何要踏入一個社區或農村的第一步,如何找到社區既有資源,以及你所發現初步的討論議題,並傳達政府的政策趨勢,也給予大家不一樣的未來選擇。
在全球化浪潮的社會發展情境下,在地化為回應整體社會趨向單一化與均質化,並藉此建立差異化發展立基之有效工具。
本門課程由靜宜大學所在地之臺灣中部區域出發,逐步擴散至南部區域、北部區域,以及東部與離島區域,除介紹各區域具有地域特色之資源及議題,並分享以多元工具型式呈現之地方敘事案例(例如:散文、小說、報導文學、電視、電影、廣播節目、歌謠、博物館、節慶活動、表演藝術、地方刊物等),並反思敘事內容與敘事型式相較於地方特色與議題之關聯性與適切性。
修課學生接續於課堂以小組模式,挑選各區域之特定地方,並針對相應之敘事案例進行介紹及探討,藉此深化對於臺灣各地特色之理解與認識,最終透過網路工具之連結及運用,擴大學習成果之擴散與交流對話。
「策展開箱」基本的策展相關內容學習、相關展覽的認識與解析,並著重於對於議題的敘事能力、創作練習,以及團隊的策展練習。
這堂課可以學習到:
1. 何謂策展?策展的思考、流程、相關運作層次
2. 議題創作與敘述練習
3. 分組團隊的策展思考練習
在科技與傳媒正在裂解與交融的年代,自媒體透過下放的媒體權力正處於大期,掌握科技工具就是掌握權力,透過此課程,看見科技與人文的交互作用,並且從自媒體的大發展期,找到參與傳媒革命的機會。
在科技社會中,我們面臨與自然異化的問題,究其根源在於強調理性判斷,而將萬物視為無物,為了重新接合與自然的情感連結,藝術或可成為回歸自然之道。在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研究與治療實務發現,語言分析會日益理性化,讓人遠離其情感領域,相較之下藝術能夠較語言更能觸及隱藏背後的領域,而當我們以藝術進路回歸自然發展生活經驗,也會發現自然提供給我們的影像也有其特殊性,作為與自然潛意識情感連結的象徵。本課程將帶領同學投入自然中進行藝術創作,在藝術創作中尋找另類的接觸自然方式,學習傾聽自然的語彙,拓展對周遭環境的感知能力,發現萬物作為生命的活力和創造性。
本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同學「生態—藝術」閱讀與評論的能力。所謂生態思考,是理解討論對象與其餘對象間的關係網絡,簡言之,某種人或非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夠運作,究竟牽涉到哪些環境因子。而加入了藝術思考後,則牽涉到重整甚至創造網絡,以及討論此過程的能力。關於如何觀察與評論,屬於生態批評(Ecocriticism)的領域。而如何在觀察環境之後建立思考,進而行動,則屬於生態文學(Ecoliterature)的領域。此二領域在當代已涵蓋極多樣的文本,除了書寫作品,也包含各類型的藝術,族群文化,甚至各種社會系統的思考,研究或擾動。期望同學在參與一系列的介紹賞析後,能展現自己的生態敘事,彼此評論,並將此思考習慣帶至生活每個層面。
這門課旨在透過國內外豐富的案例,引導學生理解如何運用設計原則、策略和方法來活化和重新塑造廢棄空間。此外,透過實際的應用環節,學生將有機會運用所學知識,規劃並設計自己所在的校園空間,同時思考如何在日常運營中進行有效的維護和管理,以實現空間的最佳效益。
本課程旨在激發學生應用自身所學的科系知識,培養跨領域能力以及豐富的設計創意。並學會如何在設計過程中克服挑戰、及培養對空間美學和規劃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