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藝術實踐

相關介紹

在科技社會中,我們面臨與自然異化的問題,究其根源在於強調理性判斷,而將萬物視為無物,為了重新接合與自然的情感連結,藝術或可成為回歸自然之道。在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研究與治療實務發現,語言分析會日益理性化,讓人遠離其情感領域,相較之下藝術能夠較語言更能觸及隱藏背後的領域,而當我們以藝術進路回歸自然發展生活經驗,也會發現自然提供給我們的影像也有其特殊性,作為與自然潛意識情感連結的象徵。本課程將帶領同學投入自然中進行藝術創作,在藝術創作中尋找另類的接觸自然方式,學習傾聽自然的語彙,拓展對周遭環境的感知能力,發現萬物作為生命的活力和創造性。

開課單位:
生態人文學系
授課教師:
林靜秀
課程作品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每年有百萬計的紫斑蝶會到南台灣魯凱、排灣族人的聖山 ─ 大武山腳下溫暖避風的山谷渡冬,排灣、魯凱族傳統文化會以蝴蝶做為素材製作服飾和雕刻,像是霧台的魯凱族唯有部落跑最快的勇士才能擁有配戴蝴蝶頭飾的權利,魯凱、排灣族也是紫蝶幽谷的發現者。

我們藉由學習製作原住民陶罐來想像曾經蝴蝶漫天飛舞的景象,以及那個沒有受到破壞的台灣天空。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黃昱婷:由此展覽讓參展者感受到人類與大自然相互 共存的感恩與美妙。

簡祥安:與自然共存

陳名楊:以自然生長之美呈現植物的萬種風情

陳萱妤:自然結合藝術使人反思自然

謝東承:自然與生活的結合

呂宜樺:感知周遭既熟悉又陌生的自然之物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括號為老師特別評論的

薛 祺:生活點滴

丁怡雯:散落方濟各處的花藝

張心怡:本次展覽主要地點為偏冷門比較沒有人會注意到的小地方。

鄭顓翊:在這場展覽中,我們可以自然與藝術兩者互相融合,探討他們在時間中的演變與互動,並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在教室中呈現自然美景與藝術創作的多樣性。

蕭雨桐(有趣):停下來!看看周遭吧…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林軒羽:生活中的清新藝術

江欣蓓:利用自然資源或簡單材料製作自然與 藝術結合的作品

林信妤:⽤⼿作的⽅式,讓方濟充滿生態感

邱宇辰:用最美的資源表現美

林德昌:利用花圈表達生命力

林呈鈺:結合藝術與生態,啟發觀眾重新尋找自然之美。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括號為老師特別評論的
張詠淇(療癒之旅):再忙也要來場療癒之旅

鍾硯淇:自然和藝術的結合

張萱敏:發現你可能不知道的!

張純碧:了解方濟裡的自然藝術

李冠諭:將自然與人的想法融合

謝翔媛:藝術與生態之旅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括號為老師特別評論的
楊絮閔:想要給大家欣賞大自然的產物,如何以藝術作品呈現,並且讓這些看似沒有用的東西 融合創新,發揮出它們的美。

李昱蓁:自然可以如何與藝術在我們生活當中做出結合

葉品昀:希望觀眾可以透過自身的探索, 尋找各個展場裡面到不同的細節。

侯佩辰(生態療癒):透過望、聞、問、切四種診療方法來作為展覽主題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括號為老師特別評論的

郭威劭:希望帶給觀眾日常不會體會的部分,欣賞意外中的美感。

黃彩誠(有趣):以藝術家視角探索自然之美及呈現藝術與生態意識的深刻交融。

張雯絜:自然之美和藝術的創意融合

趙慈旻:大自然給予我們什麼?

魏芷琳:小山在哪之我們不會特別注意的小地方

劉耀中:在方濟樓實行我的想像…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陳為騰:融合於方濟生活的展示

黃啟豪:用不同的方式體悟自然藝術

陳冠宇:生活處處是美學

林姵廷:方濟樓的力與美

陳雨柔(具有詩意):自然與人類的奏鳴曲

李沅禧:李沅的小小藝展-發揮你的想像力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黃子軒:透過觀察呈現出的作品來探索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並試圖捕捉自然之美或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賞識。

羅瑞億:植物對我們的重要

鄭雅云:各種意想不到的自然相關產物

胡欣喻:這次展覽透過藝術的視角呈現自然界的奇妙之處,旨在喚起觀眾對生態平衡、多樣性和人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性的深思。

林睿杰:心徑,心近

丁草芳:⾃…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括號為老師特別評論的
范阮瓊如:一個自製的花圈,帶有簡單的材料,但帶來了高美。

陳秉佑:現代人對環境帶來的破壞越來越大,希望透過展覽讓大家意識到我們對環境的不友好,然後多善待周遭環境,竟而從根本改善。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象徵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利用可降解的植物材料編織出形狀各異的環,呈現自然循環與生命力的無限延續。

這些作品鼓勵人們關注生態保護,倡導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干擾,同時也寓意我們應該像藤蔓一樣與自然緊密交織,

和諧共存。整個設計追求「自然即美」的理念,並希望能喚起觀者對環境永續的思考與行動。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展現了自然的生命力與人類的創造力相融合,傳遞出一種與自然共舞的純粹喜悅。這些植物編織的笑臉提醒人們,

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帶來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同時,它鼓勵人們珍惜身邊的自然資源,以創意和行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讓自然與人類共笑,延續地球的微笑未來。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象徵自然界中萬物的互相關聯,展現出生態系統中不可分割的環環相扣。植物環的重疊與交融,傳達了人類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的價值,

並提醒我們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這樣的設計不僅表達了對自然的敬意,也鼓勵人們以可持續的方式重新思考生活中的日常選擇,

讓自然與文化之間建立更深的連結。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四季雖然在變遷,可能寒冷荒蕪、翠綠茂盛,但是這塊土地仍然能孕育出生命,儘管有人造物,人類也能和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友善共處。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把樹的一生,大致分出6個代表型態,讓大家一眼看到樹的一生。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水流展現自然的循環、生命的流動、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並透過地景藝術傳達對自然與時間的敬意。

階梯的分層,也可以隱喻物種棲息地的多樣性,呼應生物在自然中的適應與生存。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呈現出灰面鵟鷹在樹上棲息生活的點滴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令人感受到灰面鵟鷹從低谷飛起的霸氣。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描繪灰面鵟鷹在山谷間停留為下次的翱翔做等待。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本展覽以自然界的樹枝與環保素材為核心,打造獨具創意的聖誕樹設計,將生命力與藝術美學結合。透過手工創作與資源再利用,

我們希望傳遞永續與生態保護的理念。參觀者不僅能欣賞大自然的質樸之美,還能感受到節慶中融入綠色精神的可能性。

加入我們,一同以自然的視角重新定義聖誕節,讓綠意成為節日最溫暖的象徵!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每個不同顏色的圓圈,呈現自然的多樣性組合。圓圈之間的組合成為一無限展開的自然花園,與背景的十字架呼應,讓這個花園有神聖的意涵。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在「永續之森:節慶的綠色想像」中,我們將樹枝、落葉等自然素材賦予全新生命,創造出充滿節慶氛圍的裝飾藝術。展覽以永續發展為核心,傳遞環保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提醒人們珍惜自然贈與的美好資源。每一件作品都是對環境友善的創意詮釋,也是一個關於未來的綠色承諾。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永續之森,重新想像節慶與環保的無限可能!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1.遷徙的象徵意義:灰面鵟鷹的遷徙行為也象徵了人生的旅程,包含了探索、歸返的過程。

《啟程》可聚焦於離開熟悉的環境,追尋未知的勇氣與堅毅。

2. 自由與追尋:灰面鵟鷹在天空翱翔,給人一種自由自在、追尋遠方的感覺。

《啟程》可以表達一種對夢想或目標的追逐,無懼風雨,展翅高飛的精神。

3.生命的連續性與自然循環:…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1. 自然與生命的韌性:灰面鵟鷹每年在繁殖季節與越冬季之間遷徙數千公里,途經多國邊境和不同生態系統,反映了生命的韌性。

2. 遷徙的象徵意義:在藝術作品中用來表現對自由、歸屬或追尋的思考。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1. 生命與歸屬的探索:牠的旅途象徵生命中的流動性與尋求歸屬感。旅途的終點可以代表一種歸宿,提示人們對於安穩與歸屬的渴望。

2.自然與循環:牠的遷徙旅程與自然界的四季循環密不可分,旅途的終點不僅是完成一個階段,也可能是下一段旅程的起點,表現出自然界的永恆與更新。

3.生命的無常與脆弱:遷徙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確定性與脆弱性,同時也強調對自然中動物保護的重要性…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灰面鵟鷹的彩繪石頭在巢中聚集呈現溫馨景象,與一旁的死魚擺設形成諷刺對比。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欄杆上有著花圈點綴氣氛,一旁有吊掛著的死魚。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可拉動繩操作魚來游動,好似死魚恢復生命力,與自然趣味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