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過去講師入班帶的活動,製作校園插畫地圖,讓學生能夠跟深入觀察動植物,並製作與觀察動植物相關的文字敘述。接著用山林保衛戰桌遊,讓學生學習認識動物對山林的影響及人為對環境能夠造成的傷害,讓學生得以反思對於環境傷害,我們能夠做什麼來改變。閱讀文本我不願做個熱愛大自然的人,配合回家作業的題目,讓同學進行文章的統整、批判思考有關於環境的議題,是否我們熱愛的模式也是種傷害呢?何謂真正熱愛大自然的行為呢?也藉由另一片文本吳金樹的山貓森林夢,讓學生嘗試用KJ法統整文章內容,互相思考、分享所歸納的觀點與原因。最後則利用作業,海飄物或傾聽的聲音,讓學生自己回顧過去的KJ法與ORID,自行完成文章內容統整。進入到本學期最後一次的世界咖啡館,讓同學藉由過去幾週的學習,可以好好的思考(有效的思考)互相分享觀點與想法。
題目一為:透過第四單元學習,人類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危害有哪些?例:外來種入侵、土地過度開發
題目二為:我們每個人對於生態永續的角色和責任是什麼?
題目三為:有什麼方式能有效地促進我們對生態永續意識的培養和行動實踐?
我們的報告專題主要針對科月桃屬的月桃及棕櫚科植物做調查,調查其在台中都會公園的分佈,而棕櫚科包含棕竹、蒲葵、軟葉刺葵等物種。經由本次調查發現,桃通常生長在較陰暗的地方(樹叢底下)或是水源附近,生長非常迅速。而棕櫚科植物通常生長在陽光較能直射、較空曠的地方,而除了月及棕櫚科植物外,我們還發現了美人蕉、唐竹、構纖維植物,但因數量較少,故不將其數據計入。
台灣樂樹,隨著不同季節來臨,樹上的顏色也會隨之變化,所以又稱四色樹。因其好種植、觀賞期較長,而成為了台灣常的行道樹之一。走在路上常看到人行道兩旁會種植許多台灣欒樹,因此我們好奇台灣欒樹除了在人行道兩側外的地方,在其餘(包含公園、社區、學校)地方的出現頻率是否也和在街道一樣頻繁。我們以台中都會公園內部作為基準,從台灣欒樹的實際分佈,發現公園內部的台灣欒樹皆是大片且人為種植的,較少有個體分散的情況。此可判斷出台灣樂樹不僅容易種植,還能很好的美化公園。